本文转自:解放日报山西配资公司
马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正面临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深刻转型挑战。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实践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与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设计艺术相结合,恰恰为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化与国际传播提供了一条充满潜力的实践路径。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正以设计为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核转化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现代语汇,探索“非遗+设计+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构建培养兼具技艺、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之路,助力中国文化实现有效、深度的国际传播。
职业教育、非遗传承与国际传播的融合
职业教育的使命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过去,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即时需求。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培训,更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教学与实践,职业教育不仅能传授学生“如何做”的技艺,更能培养其“为何做”的文化理解力与“如何创新”的思维力,从而培育出有文化底蕴、有设计思维、有家国情怀的“匠心青年”,实现从“制器”到“育人”的升华。设计本质上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沟通情感的创造性活动。它能够深入挖掘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美学符号与工艺精神,并以其专业能力进行提取、解构、重组与再创造,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使用习惯和市场需求的产品、视觉形象、空间体验或数字内容。这种强大的“转化”能力,使设计成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催化剂。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势,非遗丰富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设计的创新转化优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从人才培养、内容创新到市场传播的可持续闭环,为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实践疆域。
金山农民画的设计赋能与传播路径
金山农民画,源自上海金山地区的民间艺术,以其饱满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淳朴的乡土气息和充满想象力的表现手法而独树一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已将金山农民画从静态的观摩对象,转变为动态的“设计资源库”。在“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农民画中红、黄、蓝、绿等高纯度色彩的搭配逻辑与情感表达,并鼓励学生尝试将这些色彩组合规律应用于UI界面设计、品牌视觉设计等现代设计项目中,创造出既蕴含民族特色又彰显现代活力的色彩方案。在“图形创意”课程中,学生们则对农民画中描绘的农耕、渔获、婚嫁、节庆等场景进行细致的元素提取和符号化简化训练,将这些高度概括且意蕴丰富的图形语言运用于海报设计、插画创作乃至IP形象开发之中,使传统图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具深度的是通过项目制学习(PBL)模式开展的校企合作、与传承人协同的教学项目。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其中,深入金山地区进行采风,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聆听画作背后的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地域文化特征。学生需要完成从前期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创意发散,到中期方案深化、模型打样,乃至后期成本估算、营销策划的全流程实践。设计赋能最终要体现在从“作品”到“产品”乃至“商品”的“创新性发展”上。例如,将农民画中极具装饰性的花卉、果蔬纹样,通过精准的数码印花技术,呈现在质感高级的真丝围巾或时尚实用的帆布包上;将画面中叙事性较强的场景,转化为家居装饰画等。这些产品巧妙地保留了金山农民画独特的艺术神韵,同时又赋予了它们明确的实用功能和符合当代审美的时尚气质,使其得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
蓝印花布的现代设计应用与启示
与金山农民画的浓烈奔放不同,蓝印花布以其“至简至纯”的蓝白二色、古朴雅致的天然纹样和独特的防染印花工艺闻名于世,体现出一种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智慧。近年来,职业院校在蓝印花布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例如,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设立蓝印花布展馆,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嘉宾和游客。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某职业院校凭借作品《青出于蓝——非遗蓝印花布染织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荣获特等奖,这充分显示了职业教育在非遗技艺创新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在教学中,蓝印花布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重要的灵感源泉。他们与非遗工坊深度合作,超越简单沿用传统形制的局限,进行更具探索性的设计实践。例如,将蓝印花布的经典纹样(如冰梅纹、喜鹊登梅纹等)与现代服装的立体剪裁、解构主义廓形相结合;或将传统的蓝白面料与牛仔、皮革等现代材质进行大胆拼贴碰撞,创作出既保留东方禅意意境,又极具当代时尚感的服装系列,并积极推向国内外时装周舞台。这些实践使得源自农耕文明的蓝印花布,能够和谐地融入现代家居、精品酒店、文创空间,成为一种象征高品质生活的东方美学符号。
展望未来,为了进一步发挥“非遗+设计+职业教育”在促进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潜力,需要从多个层面持续努力,构建一个协同共生的良好生态。对职业教育而言,应更主动地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构建跨学科的“非遗与设计创新”课程模块与项目资源库。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非遗传承人、知名设计师、文化学者作为产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以设计为桥梁,通过职业教育赋能非遗国际传播,其意义远超出技艺传承层面。探索出的“非遗文化(内容基础)+设计艺术(转化手段)+职业教育(人才引擎)=有效的国际传播(目标)”这一实践路径,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是一场生动的文化自信建构实践。它让青年一代在主动的创造中深入理解传统精髓,在跨界的碰撞中建立文化认同与创新自信。当这些充满巧思、承载着中国非遗基因的设计作品走向世界时,它们所讲述的,不仅是古老东方的智慧与美学,更是一个开放包容、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形象。这条路,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的篇章。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马俊)山西配资公司
启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